2024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虚拟数字人研究报告

来源:优发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2024-08-22 21:32:57

虚拟数字人,一种存在于数字世界中的虚拟存在,通过高级计算机技术赋予了类似人类的多种特征和能力。这些数字化人物不仅具备独特的外观形象,还能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丰富的行为表达。它们的设计和运作

  • 产品详情

  虚拟数字人,一种存在于数字世界中的虚拟存在,通过高级计算机技术赋予了类似人类的多种特征和能力。这些数字化人物不仅具备独特的外观形象,还能通过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丰富的行为表达。它们的设计和运作涉及多种前沿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和语音合成。

  在外观形象上,虚拟数字人拥有确定的相貌、性别和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既可以是高度个性化,也可以是群体化的标志性设计。在行为表达方面,它们不仅仅可以用语言沟通,还能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和意图。此外,虚拟数字人还具备一定的思想交互能力,能识别外界环境并与人类进行互动。

  技术上,虚拟数字人分为算法驱动型和真人驱动型。算法驱动型主要依赖实时AI和捏脸技术,而真人驱动型则更多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商业模式上,可分为IP型(如KOL、娱乐偶像)和非IP型(如功能性或学术用途)。在角色设计上,它们可呈现为完美偶像型、前沿实验型或真实生活型等多种风格。

  产品应用方面,虚拟数字人既可用于提供特定功能和服务,也可扮演特定身份或角色。设计风格上,它们既可以是二次元动漫化的,也可以是类人渲染、超写实或未来科幻风格。在视觉维度上,既有2D型的简单设计,也有3D型的复杂构造。

  虚拟数字人是一种集多种技术与创意于一体的新兴产物,它们不仅在娱乐、品牌推广等商业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在教育、健康等领域展现出潜力。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虚拟数字人将在未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历史可大致分为技术探索、产业融合和多模态发展三个阶段。这一发展是客户的真实需求与技术升级融合的结果,目前行业正处于多模态发展阶段。

  技术探索阶段(2010-2015):在此阶段,虚拟数字人技术开始被探索,并逐渐应用于影视娱乐行业。2016年12月1日,被认为是“全球首个虚拟主播”的绊爱在YouTube开设频道并发布视频,标志着这一时期的虚拟数字人开始受到公众的关注。然而,这一时期的虚拟数字人技术,包括CG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市场规模有限。

  产业融合阶段(2015-2020):此阶段见证了虚拟数字人技术与多个产业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虚拟数字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开始与金融、文旅、快消等行业快速融合。2018年,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AI合成主播”,2019年,浦发银行和百度共同发布数字员工“小浦”,这些事件标志着AI技术已深入多元产业。

  多模态发展阶段(2020-至今):在当前阶段,虚拟数字人技术进入了快速地发展期。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元素的融合明显提升了虚拟数字人的对话内容和形式的丰富程度。例如,中国气象局联合小冰公司共同打造的虚拟主持人“冯小殊”,以及抖音上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都展现了虚拟数字人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些进展表明,超级自然语音技术和小样本学习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虚拟人的自然度和效率。

  综上,虚拟数字人从最初的技术探索,到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再到现在的多模态发展,展现了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市场应用的广泛性。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升级,虚拟数字人在未来有望满足更多元的场景需求,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的虚拟数字人行业呈现出显著的加速增长趋势。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年,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20.8亿元人民币,同时带动了周边市场规模达到1866.1亿元人民币。这一迅猛发展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如GPT的发布,为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

  预计到2025年,虚拟数字人的核心市场规模将达到480.6亿元人民币,而带动的周边市场规模可能接近64027亿元人民币。这种增长不仅展现了行业的潜力,也反映了虚拟数字人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构成方面,B端消费者仍然是数字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虚拟数字人产品在B端的应用场景众多,如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主播、公共服务领域的虚拟前台和自动客服等。这些应用展现了虚拟数字人在提高效率、减少相关成本方面的巨大价值。

  与此同时,C端市场也逐渐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目前,虚拟数字人产品在C端的应用场景大约占36%,主要涉及儿童教育和媒体内容管理等领域。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认知的提高,虚拟数字人在C端的应用预计将进一步扩展,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蓝海。

  中国的虚拟数字人产业已形成了一个由技术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组成的成熟产业链结构,每一层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技术层为虚拟数字人的生产制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大致上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包括所有虚拟人呈现及交互所需的硬件,如显示设备、芯片、光学器件和传感器等。此外,制作虚拟人时所需的计算设备、动作捕捉用的各类光学器件和动作传感器也属于这一层。软件端除了呈现和交互软件外,在制作环节还需要建模软件和渲染引擎,如Unity 3D、Unreal Engine等。

  平台层的基本功能是将技术层中的各独立技术进行串联,并应用于具体的项目设计中。这一层主要涉及建模、动捕、渲染等制作环节。目前,平台层公司正处于快速地发展阶段,竞争壁垒大多分布在在如何结合技术能力和文化设计能力,为下游应用层提供整合的虚拟人解决方案。随着AI、算法、5G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制作环节的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应用层将虚拟人技术应用于各行业领域。虚拟人相关技术最初在影视、传媒和游戏领域有多年的应用积累。随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虚拟数字人开始在更多领域展现新的赋能方式。目前,虚拟人在金融、文旅等领域逐步提供数字员工、虚拟导游等服务,凭借与AI技术的结合以及成本和表现力上的优势,逐步拓宽应用范围。

  中国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技术层的慢慢的提升为平台层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而平台层则将这些技术有效整合,为应用层的多行业渗透打下坚实基础。随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预计虚拟数字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是对视觉效果的要求最高且最大限度影响社会对数字人形象认知、品牌的一个领域。近年来中国影视数字人特效取得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部分特效大片获得市场认可。

  2019年中国影视票房收入超过 640 亿级别,连续多年增长 8%左右,其中特效电影约占 10%。国家对于影视特效的发展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2019 年,科技部、文化部联合六部委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层次地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激光放映、虚拟现实、光学捕捉、影视摄录、高清制播、图像编辑等高端文化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2020 年,国家电影局《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科幻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引领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并要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同时对入驻影视文化基地的科技公司进行租金减免。

  于2019年2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是虚拟数字人技术与影视相结合的典型应用案例之一。剧中的女主角阿丽塔是一位完全采用数字人技术制作的角色。该电影通过采取了特殊的面部捕捉仪器对真人演员人脸细节进行精准捕捉,然后将其作为电脑中虚拟角色的运动依据,使虚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能 像真人一样自然逼真。

  特效电影广受市场认可,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以数字替身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影视类的产品应用正在展现广阔的市场前景。

  以虚拟主播为代表传媒行业应用很好的满足了媒体传播领域对内容生成方面的业务需求,成为了融媒体时代的传媒利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9 年中国视频直播行业收入达到1082亿人民币,全国有3.9 亿人在关注虚拟偶像,其中最大的二次元活动社区B站月活用户达 1140 万,虚拟主播占直播营收 40%。同期,B站、虎牙等大型直播平台也都 开启了线上、线下虚拟主播活动。如Bilibili Macro Link系列活动VR直播观看如数达到 660 万,10 万级的“up主”就能够达到 100 万级真人主播的应收。

  在传统媒体领域,以虚拟主持人为代表的数字人应用也开始步入公众视野。在 2019 年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以撒贝宁为原型制作的AI虚拟主持人“小小撒”首次上岗与原型同台秀技。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人类主持人和自己的虚拟孪生数字人共同主持大规模的国家级文化活动,引起了业界及网民的强烈关注。

  游戏市场日趋激烈,对于精品的需求日渐增长,或是虚拟数字人技术在该领域落地的福音。2019年游戏市场规模达到 2300 亿,其中与数字人相关度较大的RPG类游戏约占 30% 的份额。

  我国国内游戏监管环境和游戏版号审批政策仍旧趋严,游戏用户数相比 2018年仅增加 0.1 亿,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精品的需求慢慢的升高。虚拟数字人技术则能够有效简化和加快游戏动画制作的步骤,可以在有限成本的情况下让游戏中更多的虚拟角色都具备丰富的肢体动作和精细的面部表情,给玩家带来更沉浸的游戏体验。

  例如网易伏羲实验室成功将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到《逆水寒》等多个游戏剧情动画场景制作中,在无手工参与下,快速生成动画,这使得大量的虚拟角色都能富有视觉的表达能力。

  虚拟数字人能够有效助力金融机构实现“降本增效”,各大金融巨头争相布局“数字员工”,运用金融科技实现“降本增效”应对市场之间的竞争成为金融行业发展共识,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导向,带来了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

  据轻金融统计,2019年16家全国性银行科技总投入超千亿,总计1034.1 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投入均超过 100 亿元,建行投入最高,达到176.33 亿元。

  虚拟数字人拥有拟人的表情动作,可进行智能对话,能够与服务类场景较多的金融行业天然结合。多家金融机构正利用虚拟数字人技术打造“数字员工”,成为了科学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向。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推出的数字人银行员工,在移动终端和大屏等媒介上展现数字拟态形象,能够在产品营销讲解、金融业务办理、资讯播报、咨询问答等多个业务场景,实现与用户的可视化交互,为用户所带来个性化服务,有效解除用户顾虑,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驻留时间,真正让数字化服务“听得见”的同时也“看得见”。

  数字文旅产业表现突出,以虚拟讲解员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应用或为其贡献蓬勃力量。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文旅营业收入621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6%,特别是数字文旅产业表现突出,成为文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数字文化内容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虚拟旅游等新模式联动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得到不断增长。

  虚拟数字人行业的技术发展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形象制作、驱动与交互等多个领域。根据头豹研究院的研究,构建虚拟数字人的基本技术架构可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形象制作、驱动与交互。

  形象制作:大致上可以分为手绘、CG建模和AI的方式。手绘依赖艺术家的创作,CG建模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创建虚拟形象,而AI方式则通过算法自动生成形象。

  驱动与交互:包括CG+中之人技术和AI驱动技术。CG+中之人技术依赖动作捕捉设备来模拟人类动作,而AI驱动技术则通过AI建模和训练,基于性格特征和态度观点实现更自然的交互。

  L4和L5阶段:AI推动虚拟人智能化水平提升,实现更高级别的业务价值和自动化水平。

  商汤智能研究院的研究指出,虚拟数字人的三大特征包括多模态交互、深度学习能力和AIGC(AI生成内容)生产力:

  多模态交互:大模型的多模态生成能力提升了虚拟数字人的交互能力,使其能够更自然地与用户交流。

  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应用使虚拟数字人具备更高的创造力和真人替代能力。

  AIGC生产力:相较于早期数字人制作对人工的高依赖,AIGC技术大幅度的提高了AI数字人的制作效率,降低了制作门槛。

  我们认为,虚拟数字人行业的技术发展不断突破传统限制,通过集成多种先进的技术,如AI、深度学习、动作捕捉等,明显提升了虚拟数字人的真实感、交互能力和应用场景范围。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为未来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更新,虚拟数字人在商业和技术领域的战略地位日益上升。中国政府对虚拟数字人的发展规划和监管逐渐加强,这不仅彰显了虚拟数字人的商业模式探索多元化,也体现了政府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和对未来发展机遇的认识。

  自2018年以来,中国政府在AI领域的政策逐渐明确,强调了虚拟现实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2019年11月,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类人智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技术探讨研究”的方向,确立了AI发展的总体格局。

  2021年,标志着人工智能、数字化的经济、数字中国政策的加速发展期。7月,《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发布,旨在打造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支撑数字化转型。2022年1月,《“十四五”数字化的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进一步提出了深化AI和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场景结合的目标,支持数字化消费新场景的建设。

  2023年6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的实施建议》。该政策旨在推进文化数据的应用场景示范,探索数字影视、数字人演播和文化元宇宙等领域。这些政策和规划体现了政府对虚拟数字人领域的重视,从而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支持。

  虚拟数字人行业估值办法能够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这一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行业的每个方面,推动了其创新和成长。

  技术进步: 技术是推动虚拟数字人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动作捕捉技术、深度学习和语音合成技术的慢慢的提升,虚拟数字人变得更逼真和互动。这些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提高了虚拟数字人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市场需求: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企业和消费的人对虚拟数字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在娱乐、广告、教育、客服等领域,虚拟数字人被视为一种创新的互动方式,能够提供新的用户体验。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重视为虚拟数字人行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政府的相关计划和资金投入为行业的研发和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资本投入:虚拟数字人行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包括风险投资和企业投资。这些资金不仅加速了技术的研发,还推动了新企业的成立和市场的扩大。

  文化影响:随着年轻一代对科技和虚拟内容的兴趣,虚拟数字人在文化娱乐领域特别受欢迎。虚拟偶像和数字艺术家的出现改变了娱乐行业的面貌,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

  跨行业应用: 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某单一领域,而是逐渐渗透到金融、教育、医疗、旅游等多个行业。这种跨行业的应用大大扩展了虚拟数字人的市场潜力。

  虽然中国的虚拟数字人行业正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该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主要风险包括人工智能(AI)产业的发展滞后、应用端推进不及预期、政策监管趋严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

  AI产业发展不及预期: AI技术是支撑虚拟数字人行业的核心。如果AI产业的发展不符合预期,比如在算法效率、自然语言处理或图像渲染方面的进步缓慢,那么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和效能可能也会低于预期。这种技术发展的滞后可能会限制虚拟数字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应用端推进不及预期: 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如果应用端的用户体验不佳,或用户对虚拟数字人的付费意愿不高,那么商业化进程可能受阻。用户体验的不足可能源于交互设计、功能局限性或技术不成熟。

  政策监管趋严: 随着虚拟数字人技术的深入应用,涉及的技术和信息监管要求日益复杂。如果政策监管趋向严格,可能会影响行业的发展速度。例如,对数据隐私、用户交互和内容监管的严格规定可能会限制虚拟数字人的应用范围和功能发展。

  行业竞争加剧: 当前,中国的虚拟数字人行业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行业竞争将日益加剧。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于预期,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创新和市场敏锐度的企业。

  我们认为,虚拟数字人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发展的挑战、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政策监管的变化以及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行业参与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些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波特五力模型是分析行业竞争状况的有效工具,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行业内的竞争程度。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在虚拟数字人行业中,供应商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制作工具,如AI算法、图形渲染引擎等。由于这些技术相对专业且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强。同时,高质量的内容制作和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供应商的议价地位。

  买家的议价能力:行业买家包括娱乐、教育、广告等多个领域的企业。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普及,买家对价格和质量的敏感度增加,议价能力逐渐增强。

  新进入者的威胁:虚拟数字人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需要强大的技术背景和资金支持。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新企业仍然具有进入市场的潜力。新进入者可能通过创新技术或独特的市场定位来获得竞争优势。

  替代品的威胁:虚拟数字人的主要替代品包括传统的娱乐和广告手段。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花了钱的人新颖体验的追求,虚拟数字人相对于传统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低。

  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多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竞争。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行业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

  综上,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正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供应商和买家都拥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虽面临门槛但仍具备一定威胁,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而行业内的竞争则非常激烈。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策略,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保持竞争力。

  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以下是一些在该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上市企业简介:

  捷成股份(300182.SZ): 参股世优科技。捷成股份旗下自研的AI数字人产品“世优 BOTA”已正式上线,代表了公司在虚拟数字人技术领域的重要进展。

  天娱数科(002354.SZ):旗下公司元境科技、元圆科技具备头部虚拟人IP制作和运营孵化能力。公司拥有天妤、颜之初等头部虚拟人IP。

  万兴科技(300624.SZ): 旗下“万兴爆播”平台提供标准化虚拟人视频生成工具,为虚拟数字人的内容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蓝色光标(300058.SZ):广告营销龙头企业,旗下虚拟人“苏小妹”在广告营销领域拓展应用。

  三人行(605168.SH):拥有优质的核心大客户资源,与科大讯飞合作,在智慧营销和虚拟人客户场景化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盛天网络(300494.SZ):旗下带带电竞平台用户基数较大,专注于AI游戏社交场景。

  中文在线.SZ):旗下My Escape和Chapters平台具备较强的海外用户基础。

  遥望科技(002291.SZ):与小冰公司合作,致力于在直播电商领域开展虚拟人应用。

  奥飞娱乐(002292.SZ):拥有“喜羊羊与灰太狼”、“超级飞侠”等知名IP。

  华策影视(300133.SZ):影视剧集龙头,具有丰富的剧集IP和虚拟人运营能力。

  芒果超媒(300413.SZ):自制综艺龙头,拥有丰富的综艺IP和较强的IP孵化运营能力。

  这些企业通过不同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在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和多元化。

  随着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的持续迭代和多模态生成与交互能力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AI技术将在虚拟数字人产业的全链路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基础层、平台层到应用层全方位推动产业的进化。这种技术革新有望解决虚拟数字人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痛点,如较高的成本、有限的交互能力和技术局限性。

  成本和制作时间的大幅降低: AI将在多个环节替代传统的人工操作,显著减少制作成本和时间。这种成本效率的提升将降作和应用的门槛,使得虚拟数字人技术更加普及。

  拟人化程度和交互能力的提升:借助大型AI模型,虚拟数字人的拟人化程度将显著提高。这不仅包括更自然的语言交互能力,还包括更加丰富和真实的人格特征,从而极大地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

  呈现效果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 技术的进步将带来虚拟数字人呈现效果的提升,包括更加真实的外观和更自然的动作。随技术的成熟,超现实的虚拟数字人将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得到运用,如娱乐、教育、客服等领域。

  千际投行认为,虚拟数字人行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虚拟数字人将在多个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商业应用上有所突破,也将在人机交互和数字化体验方面开创新的篇章。

产品分类

推荐产品

  • 运动消费逐渐升温 节后健身“热辣滚烫”
  • 家庭餐桌争夺战:高端鱼类进口增长下的中国水产品发展方向
  • 中国辣条生产最大的十个企业 1、漯河市平平食品 2湖南麻辣王子
  • 天气有变!阳光即将下线后天起武汉迎新一轮降水
  • 股票最佳介入点剖析攻略
  • 恒天然和帝斯曼联合成立A轮融资2亿+瞄准精密发酵与新蛋白蓝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