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优发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2024-10-26 06:28:42
此份报告汇总29个科室或专业,统计了超1万名医生的工作时长、工作满意度和兼职情况,展示了医生的年均收入、不同科室收入情况、男女医生收入差距等等。
整体而言,美国医生的平均薪酬从2022年的35.2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36.3万美元,升高了3%左右。其中,初级保健医生(PCP)的工资增长了4%;相比之下,29个科室的专科医生的工资升高了大约3%,2023年平均年收入为39.4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PCPs薪资的增长比例更高,但专科医生享有的薪资优势依旧显著,甚至从2022年的“高出42%”增长到2023年的“高出44%”。
不过,放眼整个社会,医生群体3%的增长并不算高,甚至不如非工会雇员的平均涨幅。分析可能原因是:2023年美国医保报销削减2%,损害了医疗系统员工的收入。
但好消息是,新冠疫情结束后,医生群体在工作机会和合同谈判上又重新掌握了主动权。AMN医疗服务的医生解决方案部门部长Jeff Decker表示,新冠之后,医生们更多地追求时间灵活性,而非更高昂的薪资。
当然,大家最关注的部分莫过于:2023年最新公布榜单中,最“赚钱”的科室究竟是哪个呢?
毫不意外,骨科和整形外科又荣登榜一榜二,这两个科室医生的年均收入分别是55.8万和53.6万美元;这也是骨科和整形外科“霸榜”前二的第五年了。
紧随其后的是,心脏病科的52.5万和泌尿科的51.5万,这俩也是薪资榜单前五名的常驻嘉宾。而排名第五位的胃肠病学科,年均收入为51.2万,同样属于高薪科室。
调查者分析道,骨科医生有着相对高昂的激励奖金,从而拉高了该科室医生的整体年均收入。而近年来,美容手术需求的增长,则让整形外科成为了“捞金科室”。
而去年收入最低的5大科室分别为家庭医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传染病科、儿科、糖尿病与内分泌科,与2022年的排名几乎无异。其中,糖尿病与内分泌科以25.6万美金垫底,与“榜首大哥”相差30.2万美金,折合218万人民币!
虽然骨科和整形外科的整体薪资名列前茅,但与2022年相比,这两个科室处于降薪的状态,分别降低了3%和13%。
相反,涨薪最多的是物理医学与康复科,高达11%!此外,神经学科、肾脏病科、过敏与免疫科的增幅也是相当大的,超过了9%。
看过了美国的现状,反观我国医生薪资情况如何?骨科和整形外科也是“最香科室”吗?
70%的医生表示税前临床收入(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交通等补贴、年终奖等各种奖金)在10万以下。其中,住院医师是临床收入10万元以下占比最高的医生群体,所占比例高达83%。仅14%的科室主任/副主任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再去重点关注一线城市发达地区,某医疗机构曾发布过一份《2021年度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针对包括京沪多所一流医院在内的全国190家医院,每家医院收集19个热门科室、4个职称级别(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的薪酬信息(固定工资、绩效工资、社保与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福利)。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一流医院员工薪酬平均约19.7万元,其中公立医院整体薪酬水平较民营医院高出约三成。
而我国医疗界平均收入最高的五个科室分别为肿瘤科、普通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
其中,肿瘤科以正高职称年薪28.8万、副高24.2万、中级19.5万、初级16.7万、平均年薪22.1万名列榜首;普通内科平均年薪21.2万位居第二;心血管内科平均年薪21.1万元;内分泌科20.7万元;神经外科20.5万元。而超声科以19.1万的平均年薪位列被调查科室的最后一位。
不得不承认,即使是一线城市医生薪资水平,和发达国家中等水准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国内医疗圈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走投无路传染科,死都不去急诊科,混吃混喝营养科,前途美好介入科,令人憧憬影像科,前途无量老年科,最好还是行政科!
在传统观念中,眼科和外科等均属于“香饽饽”,是相当受欢迎的科室。然而,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学科的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医疗政策的改变,各专业的发展格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而最吃香的科室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先前,梅斯开展的大规模调查中,生殖医学科以2876票荣登榜首,被评为“最香的科室”;皮肤科(含整形外科)与之不相上下,以2841票位居第二。事实上,状元和榜眼与后面的票数形成了断层,第三到第六分别是肿瘤科、甲乳外科、眼科、口腔科等等。
事实上,在美国最吃香的骨科仅获得了895票,已排到第五名开外了。不过,皮肤科(含整形外科)则确实大火,说明医美这阵风同样刮到了国内,其衍生产品更是创造出了难以估量的产值。
不孕不育增多、经营事物的规模广泛、技术快速的提升,使得生殖医学科这个原先不被关注的科室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科室。据上海某大三甲生殖医学中心的医生介绍,加班少、患者多、年薪高,使得生殖医学一跃成为科室中的头号“香饽饽”。(但生殖医学科并未纳入Medscape排名,所以没办法进行对比)
当然,皮肤科(包含整形外科)的大火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人人都爱美,近年来医美变得很火爆。单单就这个科室而言,皮肤科工作强度不大,夜班放心睡大觉,住院患者也比较少,手术则多是预约,所以工作强度是低于很多科室的。
不过,皮肤科存在一大问题,就是私立医院和医美机构的崛起,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被削弱得厉害,很大的份额都被私立机构给抢走了。甚至有患者想要进行医美时,只知道私立机构,不知道公立医院也能进行医美诊疗。总的来看,整形外科确实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扩张的状态。
时过境迁,国内骨科、口腔的热度在慢慢消减,而生殖医学、皮肤(整形外科)、甲乳外等异军突起,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呢。下一次,最香科室又将如何换血呢?
从整个大环境的角度来看,61%的受访医生觉得,美国医生的薪酬普遍较低;仅有34%的认为,大部分医生收到了适宜的报酬。
不过,当被问及“自己的薪酬”时,医生们的看法会变得相对“缓和”——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薪资和工作预期相匹配。医疗保健顾问Elizabeth Woodcock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低”。
事实上,这一数据和去年的几乎无差。在去年的调查中,仅有52%的医生对自己的收入感到满意;而今年甚至还出现了小幅度降低,减少到了49%。
额外的绩效奖金减少是医生对收入不满的根本原因。同时,美国医生也同样面临工作过劳的问题,相比于美国人均工作时长的每周38.7小时,医生群体的平均每周上班时间高达50个小时。参照国际劳工组织每周工作不超过48小时的规定,只有约1/3的科室没有压榨医生。
对比男女医生的收入后发现,总体上男性全职医生的平均收入约为年薪40万美金,而女性仅为30.9万,前者比后者高出了29%。
近几年来,医生之间的性别薪酬差距确实有所减少,女性PCPs的薪酬涨幅达到了男性的2倍。但从专科医生的层面来看,男性依然比女性高出31%左右,而2022年这一比例为27%。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有35-38%的医生还会通过其他渠道增加收入,大部分集中在医疗领域,仅有6%的不局限于医学相关的工作。
不可置否,医生创副业的最大的目的是“赚钱”。我国医生群体中也掀起了副业浪潮,尤其是——抖音或快手的健康科普赛道。
去年,抖音发布了一份《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医疗健康已成为抖音用户最重要的内容消费之一,平台每天为用户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每天有2亿用户在抖音获得健康科普内容。
抖音等网络站点平台慢慢的变成了了除医院之外的第二大医疗生态圈,也就是说,互联网大健康已经成了新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变多的医生开始向抖音等网络站点平台聚集,兼职或全职做起了线上诊疗或医学科普的工作,这一趋势令医疗界感到震惊。
从抖音官方数据分析来看,截至2023年3月初,抖音已入驻了超过3.5万名三甲医院的认证医生,数不胜数!也希望专属于医生的医学科普视频能够在各个平台成为一种靓丽的新赛道和新风景。
第一季度产品收入为8710万美元,2023年同期为6280万美元,同比增长39%,按CER计算同比增长43%。产品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包括去年9月卫伟迦上市在内的销量增加,以及部分产品因纳入中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NRDL)而降价导致给予经销商的销售返利减少。
一季报发布后,5月9日开盘后的首个小时,再鼎医药港股与美股股价皆大涨。当日收盘,港股股价涨幅超20%。
自2014年再鼎医药成立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十年,是公认的一款创新药研发所需要的时间周期,但再鼎医药一口气拿出了5款。
十年间,随着一款又一款产品逐步迈入商业化阶段,再鼎医药逐步从Biotech成长为Biopharma。
则乐®(尼拉帕利)依旧是主力,2024年第一季度其出售的收益为4550万美元,2023年同期为4270万美元,同比增长7%。
这主要由于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院内销售的增加、治疗维持的时间的增加以及则乐用于成人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和铂敏感复发卵巢癌维持治疗的适应证成功续约NRDL并于2024年1月1日生效。
则乐是再鼎医药目前商业化管线中的核心产品,也是其第一款商业化产品,于2019年12月获批上市,用于经含铂化疗完全或部分缓解的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卵巢癌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
不过,2018年8月全球医药巨头阿斯利康的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利普卓),就已获批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销售,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PARP抑制剂。因此则乐在上市时间并上未抢到先机。
并且,此后国内还有数家药企的PARP抑制剂陆续获批上市,这中间还包括恒瑞医药的氟唑帕利。
换言之,在PARP抑制剂这个细致划分领域,再鼎医药的竞争对手,既有国际制药巨头企业,也有本土龙头企业。
但强者从不抱怨环境,自2020年初正式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始销售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则乐销售金额不断攀升,一举成为中国卵巢癌院内市场PARP抑制剂的领导者,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领先。
2023年出售的收益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6%。如今单季度依旧能保持平稳增速,再鼎医药支柱产品的名号当之无愧。
再鼎医药的第二大畅销单品为卫伟迦®(艾加莫德),也是再鼎医药最“年轻”的商业化产品。2024年第一季度出售的收益为1320万美元,2023年同期未产生收入,这主要是由于医生和患者的积极反馈以及随着卫伟迦进院而增加的患者可及性。
卫伟迦于2023年9月5日正式登陆市场,用来医治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随后被首次纳入NRDL,并于2024年1月1日生效。
卫伟迦自2023年9月在中国上市后,已为近1000名患者提供治疗。2024年1月,卫伟迦治疗的患者数量预计达到1000人,患者人数在2024年1月已超过2023年最后四个月的总和。
同时,卫伟迦是国内第一款撞线成功的FcRn拮抗剂,已率先进入医保抢占市场份额。
2023年,再鼎医药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一键三连”,不仅实现了获批和上市,也成功将其纳入医保,从2024年1月1日开始执行。纳入医保后,卫伟迦单瓶价格由原来的10300元降至5608元/每瓶。
再鼎医药在披露2023年全年财报时曾表示,卫伟迦2024年全年销售额有望超过7000万美元。按照2024年第一季度的强势开局趋势,加之有医保支付助力,年度“KPI”对卫伟迦构不成挑战。
爱普盾(肿瘤电场治疗)2024年第一季度出售的收益为1,250万美元,2023年同期为1,330万美元,同比下降6%。尽管出售的收益出现同比下降,但较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环比增长49%,预计2024全年治疗患者总数将持续恢复。
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是一种便携式的癌症物理疗法,使用调整到特定频率的交变电场,以多种机制(1. 干扰有丝分裂;2. 下调DNA损伤修复;3. 增强下游抗肿瘤免疫;4. 干扰肿瘤细胞迁移)选择性地靶向杀灭肿瘤细胞。这一便携式医疗设施被称为爱普盾或爱普华,包括便携式电场发生器、贴片、可充电电池和附件。将一次性无菌电场贴片贴在肿瘤周围区域的皮肤上,并连接至电场发生器即可进行治疗。
第四大畅销大单品为纽再乐®(甲苯磺酸奥马环素),2024年第一季度出售的收益为990万美元,2023年同期为550万美元,同比增长81%,主要是由于纽再乐静脉注射剂型于2023年第一季度被纳入NRDL,用来医治成人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和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ABSSSI),2024年第一季度上述适应证的口服剂型被纳入NRDL。
擎乐®(瑞派替尼)2024年第一季度出售的收益为610万美元,2023年同期为130万美元,同比增长367%,虽然是销售额最低的,但却是五款商业化产品中增速最快的。
其于2023年第一季度被纳入NRDL,用于晚期四线胃肠间质瘤(GIST)的治疗。
以上五款产品有一个共同点,均为再鼎医药引进而来,并非自研产品管线。因此,再鼎医药也被业界称为“创新药Licence-in大户”。
五款商业化产品用实打实的销售额数据,证明了再鼎医药甄选项目的独到眼光,授权引进的都是国内亟需而在国外已经处于临床后期开发阶段的创新药物,并且极为高效地在两三年内就将产品推进至商业化阶段,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再鼎医药也一直在试着发力自研药物,从“引进成熟产品的1.0时代”,步入“引进+研发的2.0时代”。
管线季度财务报表显示,再鼎医药2024年第一季度的研发开支为5460万美元,2023年同期为4850万美元,同此增长12%。增长原因系再鼎医药新启动和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的费用的增加,部分被许可产品的里程碑款项的减少所抵销。
据其官网显示,再鼎医药目前有50+项目临床试验进行中或计划中,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CN)等四大领域。
在自免管线月,再鼎医药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提交了卫伟迦皮下注射剂型用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sBLA。
2024年4月,再鼎医药合作伙伴BMS在国际精神分裂症研究学会(SIRS)年会上公布了新的3期临床研究EMERGENT项目的长期数据中期分析。结果显示,KarXT与52周时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所有有效性指标的显著改善相关,并表现出良好的长期代谢特征,大多数患者在52周的治疗中经历了代谢参数的稳定或改善。
在其他创新药企不断收紧研发开支之时,再鼎医药仍坚定不移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5464.5万元,占营收总额的62.7%。
再鼎医药正稳步迈向2025年底实现盈利的目标 ,目前已完成整个征程的八分之一。另据财报显示,2024年再鼎医药将有3款新的潜在产品上市,以及多个新适应症获批上市。或许强势开局加上里程碑事件的接踵而至,再鼎实现2025年底目标指日可待。
从4+7城市试点开始(2018年12月),国家集中带量采购就盯上了血脂调节剂,随后第二批、第三批、第七批、第八批(2023年4月)已有6个品种(涉及7个产品)中标,目前已过评且暂未纳入国采的品种中,非诺贝特(胶囊剂和片剂)的竞争企业(原研+过评)≥5家。
米内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化学药+生物药)市场,血脂调节剂的销售规模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266亿元,随后开始“跌跌不休”,2022年止跌回升12.53%,2023年又出现负增长,微跌1.3%达到164亿元左右。
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血脂调节剂市场,2018年有1个超百亿品种和3个超10亿品种;到了2020年,百亿品种阿托伐他汀急降56%,超10亿品种合共有4个;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超10亿品种仅剩3个。
4+7城市试点作为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首发战”,血脂调节剂百亿品种阿托伐他汀入选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阿托伐他汀一直领跑血脂调节剂市场,从未被超越,该品种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峰值在2018年达到了137.2元以上,2019-2020年呈现暴跌态势,2021-2022年恢复正增长,但在2023年又出现微跌。从销售额来看,降脂“药王”阿托伐他汀2023年仅剩60.7亿元,对比2018年缩水超过7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阿托伐他汀的原研企业辉瑞在2018年的市场占有率为55.58%,2020年升至69.82%,2023年达到了71.30%,“国产替代原研”虽未奏效,但价格下降对患者依然是好事。
依洛尤单抗是2018年获批的血脂调节剂进口新药,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PCSK9抑制剂,每2周/4周一次给药,大幅度的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频次。该品种在2021年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当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突破1亿元,2023年涨至9.4亿元以上,一跃成为TOP5品种。
阿利西尤单抗是2019年获批的血脂调节剂进口新药,是第二个在中国获批的PCSK9抑制剂,每2周一次给药。该品种在2021年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2022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2023年涨至5.4亿元以上,一跃成为TOP9品种。
海博麦布是浙江海正药业在2021年获批的国产1类新药,每天一次口服给药。该品种在2021年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2022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2023年涨至4.5亿元以上,一跃成为TOP11品种。
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血脂调节剂市场,随着品种格局重塑,畅销品牌洗牌严重,国内药企逆境奋斗,成绩亮眼。
对比2018年的TOP20品牌,有12个品牌新晋2023年榜单。浙江海正药业的海博麦布片为国产1类新药,除此以外还有8个为国产品牌。
鲁南贝特制药的阿昔莫司分散片为独家产品,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血脂调节剂市场首次排在TOP16品牌,2021-2023年的销售额保持在4亿元左右,2023年品牌排名为TOP10。
齐鲁制药(海南)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在2019年获批并视同过评,同年在联盟扩围中标,2020年借助国采之力实现了“光脚产品”大放量,2022-2023年保持双位数增长,成为了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血脂调节剂TOP11品牌。
浙江京新药业的匹伐他汀钙分散片为独家产品,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血脂调节剂市场首次排在TOP19品牌,销售额超过2.4亿元,2020年涨至3.9亿元以上,品牌排名升至TOP9,随后受国采降价影响2021年的销售额及排名均有下滑,2022-2023年恢复正增长,品牌排名为TOP14。
米内网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有11个血脂调节剂新产品获批(指首次在国内上市),涉及两个国产1类新药、5个首仿药。国采已为市场腾出了巨大空间,新上市产品有望实现销售腾飞。
2021年6月海博麦布片获批,该产品是近年来首个上市的血脂调节剂国产化药1类新药,目前该新药已成为市场畅销产品,助力浙江海正药业深耕血脂调节剂市场。
2023年8月,首个国产PCSK9抑制剂托莱西单抗注射液获批,成为了近年来首个上市的血脂调节剂国产生物药1类新药。与进口的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相比,托莱西单抗有每隔2周、4周和6周三种给药方式,优势显著。两款进口的PCSK9抑制剂上市以来成绩优异,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用药选择,也为该类药物开拓了市场空间,托莱西单抗注射液后续有望成为国内血脂调节剂市场新黑马。
四川国为制药分别在2021年6月和2023年2月拿下了ω-3脂肪酸乙酯90软胶囊、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软胶囊的国内首仿,两个仿制药均先于原研药在国内上市,打开了国内高纯度鱼油处方药市场大门。目前还有齐鲁、人福、扬子江等6家国内药企提交了ω-3脂肪酸乙酯90软胶囊的仿制上市申请并在审,科伦、恒瑞、新华制药等7家国内药企提交了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软胶囊的仿制上市申请并在审,国内高纯度鱼油降脂药或将迎来井喷期。
非诺贝酸片为非诺贝特的升级换代产品,长春海悦药业在2022年5月获批首仿,已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目前为独家产品。据悉,非诺贝酸片的生物利用度更高,药效不受进食影响,更稳定,更安全。
2023年申报上市的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伊努西单抗注射液以及注射用瑞卡西单抗均为PCSK9抑制剂,其中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在今年4月提交了两个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而信立泰的SAL003已在III期临床阶段,国产降脂生物药1类新药正加速上市。
进口新药佩玛贝特片是全球首款上市的高选择性PPARα调节剂,可以通过调节肝脂代谢来改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过低的问题,其安全性优于其他贝特类降脂药。
此外,“依折麦布+他汀类”复方制剂的抢仿热度也非常高。赛诺菲的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片(Ⅰ)在2023年12月获批进口,目前韩美、石家庄四药、北京福元医药均有仿制药报产在审。
欧加农制药的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Ⅰ)和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钙片(Ⅱ)在2023年9月获批进口,目前江西施美药业、北京福元医药、南京海纳制药均有仿制药报产在审。
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早前已有原研药获批进口,北京福元医药在2024年2月拿下国内首仿,目前浙江诺得药业的4类仿制上市申请正在审评审批中。
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五年间,国内血脂调节剂市场规模跌宕起伏,品种格局进入“后他汀时代”,新产品快速成长已可独当一面。目前PCSK9抑制剂和高纯度鱼油等新型热点品种正加速进入市场,未来国内血脂调节剂市场格局或再洗牌。
CXO业绩普遍不好业界已有感知,但睿智医药公布2023年亏损高达9亿,仍然让产业界觉得不可思议。
更不可思议的是,年报发布后不足半个月,它官宣解聘副总裁许吕。要知道2017年加入的许吕,在管理层人员高频变化的睿智医药,可以称为“N朝”老将,且他负责的药动代谢部门,是睿智2023年唯一实现同比增长的部门。
虽然2023年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龙头都从增长转为下滑,博腾生物、昭衍新药等由盈转亏。但睿智医药却凭借一己之力,拉低了中国整个CXO行业的平均净利率。也让在业绩泥潭挣扎的CXO们的报表,看起来不是最难看的。
仅仅就2023年而言,有差生,就有抓住机遇的优等生,比如专注中药CXO的博济医药,踩中GLP-1风口的诺泰生物和圣诺生物,最早布局DEL技术之一的成都先导,以提供仿制药CRO服务为主的百诚医药……
虽然它们体量都不算大,难以代表行业整体情况,但能在寒冬中找到最对自己最合适的道路也殊为不易。
纵观整个A股CXO行业,论2023年的净利润,睿智医药无疑是垫底的那个存在。9亿多的亏损额,其中对子公司上海睿智的商誉和长期资产计提减值金额就高达8.4个亿。
与惨淡的业绩报告一同来到的,还有绵延不绝的人事动荡。5月6日,睿智医药公告解聘副总裁许吕。
这一人事变动的吊诡之处在于,根据睿智医药2023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只有药效药动业务一个板块勉强保持了6.57%的正增长,其余板块全部在倒退。然而许吕一直负责的,正是唯一实现同比正增长的药动代谢部门。
睿智医药何以至此?论辈分,此公司成立于2003年,可完全和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巨头列在同一梯队。然而论起成绩,二十几年过去,不说和这些巨头们相比,和中小企业相比都显得有些难看。
起了个大早,却既没赶上风口,也没锻造出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经营战斗力,还亏得愈发厉害了。搞成这样,不能全怪大环境,只能从企业内部找原因。
其实早年的睿智医药曾经有过辉煌。在创始人惠欣的带领下,其母公司尚华医药曾在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继药明康德之后第二家登陆美股的中国CRO公司(后于2013年退市)。彼时,睿智化学的规模与影响力仅次于药明康德,在国内CRO行业排名第二。
但最让人赞叹的是,惠欣早在2007年就预见了未来小分子业务价格战,大分子业务蒸蒸日上的形势,很早就带领开始了生物制药CRO业务的布局,并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
2015年,睿智医药小分子CRO业务收入虽然占到80%,但大分子业务已经快速地增长。借壳上市后,公司市值几乎也达到历史高点,股价在20多元徘徊,总市值在70亿元左右。
按这个剧本推演下去,睿智医药非常有可能会成为中国大分子CXO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存在。然而现实却相去甚远。
2018年,睿智化学借壳量子高科(量子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重组上市,随后证券简称变更为“睿智医药”。然而2019年,睿智医药没有完成业绩承诺,第二年也没有。2017年至2020年,上海睿智实际实现纯利润是6.56亿元,业绩承诺实现率约为88.73%,与净利润承诺数差距约为0.83亿元。
到了2021年,睿智医药的归母纯利润是-4.02亿,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亏,还被安永出具了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的无保留意见,这也是公司上市12年以来的首份非标财报。
2022年3月,公司先将小分子CDM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组织)业务出售给了同业公司博腾股份,6月又将益生元业务剥离。到了2023年,财报显示,睿智医药的大分子业务仅2亿块钱出头,不要说和药明系比了,和一些小公司比都显得局促。
企业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外人无从窥见,但动荡的人事变动能说明很多。梳理睿智医药的重大人事变动,从2018年8月到2024年1月,不到6年的时间里,董事长一共经历了曾宪经、惠欣、胡瑞连、曾宪维、樊世新共5人7次变动;而总经理一共经历了曾宪维、华风茂、张继国、胡瑞连共4人5次变动,仅2023年便历经了两任CEO离职。
然而CXO行业恰恰是一个人才稳定性很重要的行业,理想的模式是在早期研发阶段,就开始和客户深度绑定,到后期放量阶段吃到大订单,再用CDMO的收入来反哺早研端。人事变动如此频繁,客户的稳定性自然无从谈起。
高层如此,中层自不必说。当年为了提前布局大分子业务引进的这批人才,很多后来都“流失”到了别的企业,使得睿智医药一度有了我国CXO行业“黄埔军校”的名誉。
相比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睿智医药,寒风中,还有一批企业坚持了下来,并且走出了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些企业几乎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规模较小,营收基本在10亿上下。这一点,使得企业“船小好调头”,只要能谈下一两个大订单,或者抓住一个风口赛道,就能拿出优秀的业绩。
诺泰生物和圣诺生物都是其中的典型。近两年,GLP-1赛道涌入了大量玩家,对上游原料药、试剂耗材厂商和中游CDMO的需求水涨船高,造就了一批GLP-1/多肽产业链上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受益于GLP-1的风口,诺泰生物成了A股少有的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实现了正增长的CXO企业之一。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58.69%;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26.20%。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71.02%;净利润6632.68万元,同比增长215.65%。
更值得一提的是,诺泰生物去年的增速比2022年更高,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又比去年同期更高,行业整体下行趋势中堪称亮眼。且其2023年年报还显示,公司与欧洲某大型药企成功签约合同总金额1.02亿美元CDMO长期供货合同,将于2024年开始阶梯式供货,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业绩也有了保障。
相比诺泰生物,圣诺生物规模较小,但两者走势一致。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9.93%;实现归母净利润7033.71万元,同比增长9.08%。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1.04亿元,同比增加27.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647万元,同比增加了17.38%。
据年报介绍,圣诺生物坚持“创新药CDMO服务为重点、仿制药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2023年,为多家国内药企和科研机构提供项目的多肽创新药药学CDMO服务,其中1个品种获批上市进入商业化阶段,2个品种进入申报生产阶段,19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接下来是主营中药CRO业务的博济医药。近两年,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医药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不仅业绩表现突出,相比饱受集采等政策冲击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中药在证券交易市场有着更好的表现,连带着让中药CRO企业也跟着“沾了光”。
据财报,博济医药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62.08%;归母净利润1651.31万元,同比增长40.67%。2023年年报中,博济医药对中药CRO订单增长量进行了单独披露:新增的11.65亿订单中,中药类研发服务新增合同金额约3.72亿元,同比暴涨约347%。
百诚医药则是近几年都跑出了好走势。2020年-2023年,其营业总收入从2.07亿元增长至10.1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5740万元增长至2.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都高达6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势头仍然不减,实现营业总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34.04%;归母净利润4981.82万元,同比增长42.06%。
相比其他CXO竞争者,百诚医药客户100%来自国内,提供服务的对象也是以仿制药企为主,这样既规避了地理政治学的风险,并且相比创新药,仿制药开发还具有周期短、费用低、成功率高等诸多优势。这一细分赛道,构筑了百诚医药的牢固基本盘。
除传统的CXO业务外,百诚医药在还开展自主立项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便对外出售。该业务毛利颇高,年报显示,2023年,百诚医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业务实现收入3.92亿元,同比增长77.66%,毛利率高达78.62%。
同前述企业相比,成都先导就没这么幸运了,其是先业绩承压,然后在艰难的形势中反复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
2022年,由于新冠订单影响,CXO行业两极分化加重。与药明康德、凯莱英、博腾股份等业绩暴涨的企业相对的是,成都先导的净利润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跌,当年归母净利润仅2527万,同比下滑超过60%。
不过成都先导很快稳住了局面。2023年营业收入约3.71亿元,同比增加12.6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072万元,同比增加61.16%。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54.35%;归母净利润1394万元,同比增长248.4%,且同比扭亏。
作为亚洲最早规模化从事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研发公司,尽管成都先导的业绩有过波动,但技术优势依然能保障其市场地位。财报显示,2023年,成都先导核心业务DNA编码化合物库平台(DEL)板块恢复显著,整体收入1.84亿元,同比增加25.45%。今年一季度,其DEL板块继续延续了恢复性增长态势,收入同比增长49.33%。
除以上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外,普洛药业是百亿以上规模CXO企业中少有的去年和今年一季度都实现了营收利润正增长的公司。
财报显示,普洛药业2023年营业收入114.74亿元,同比增长8.81%;归母净利润10.55亿元,同比增长6.69%;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约31.98亿元,同比增加3.65%;归母净利润约2.44亿元,同比增加1.84%。
虽然增长率看起来都只有个位数,不过胜在一个“稳”字。尤其是CDMO业务,在2023年的寒冬里依旧取得了27.10%的增长。整体看来,普洛药业战略布局可以用“三驾马车”来形容,原料药中间体业务稳定基本盘,再用CDMO和制剂业务拓宽方向,三驾马车同时发力,进可攻,退可守。
总体来看,普洛药业的成绩主要源于战略上布局清晰,战术上稳扎稳打。这种经营风格在资本狂热的年头或许显得不够“性感”,但在寒冬中却莫名让人觉得可靠。
说白了,行情再差,也总有一些人或一些公司能把握机会;反过来,资源再多,许多人也根本把握不住。优胜劣汰,既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商业社会中永恒的韵脚。